:::28 9 月 「印太經濟架構」舉行首次實體部長會議
印太經濟架構(Indo-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, IPEF)在2022年5月23日成立,成員涵蓋美國、日本、印度、韓國、澳大利亞、印尼、泰國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越南、紐西蘭、汶萊和斐濟等14國,接續7月舉行的部長級視訊會議,於9月8日至9日在美國舉行首次實體部長會議。
IPEF共有「互聯經濟」(Connected Economy)、「韌性經濟」(Resilient Economy)、「潔淨經濟」(Clean Economy)及「公平經濟」(Fair Economy)等四大核心支柱。根據實體部長會議聲明內容,在「互聯經濟」(貿易支柱)方面,印度未參與聯署,其餘的13個成員表示此支柱下將包括勞工、環境、數位經濟、農業、透明度和良好監管作法、競爭政策、貿易便捷化、包容性以及技術援助和經濟合作議題。「韌性經濟」(供應鏈支柱)方面,14個參與聯署成員宣布將建立關鍵部門和貨品的認定標準、增加關鍵部門和貨品的韌性和投資、建立資訊共享和危機應對機制、加強供應鏈物流、提升勞工的角色及改善供應鏈透明度。「潔淨經濟」方面,14個參與聯署成員表示將著重能源安全與轉型、優先部門的溫室氣體減量排放、可持續的土地、水和海洋解決方案、溫室氣體減量的創新技術、促進潔淨經濟轉型的獎勵措施等議題。至於「公平經濟」方面,14個參與聯署成員宣示將加強反貪腐、提升稅收資訊透明化、支持能力建構和創新作法、加強包容性合作和透明度。
其中值得注意的是,IPEF並不涉及傳統的關稅減讓談判、協商成果不須經由美國國會審議通過,再加上美國為拉攏印度、東協國家等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的盟國,談判採模組化方式進行,例如印度選擇不參與「互聯經濟」議題的協商,即是考量無法全面接受在數位貿易之開放條件,使外界認為推動效益不若自由貿易協定(FTA)大,擔憂IPEF恐將淪為義務性倡議。在參與成員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的情況下,IPEF能否如期完成談判並滿足區域內各國的利益,仍有待時間考驗。
資料來源:Bilaterals.org、聯合新聞網、USTR